《广西教育信息》专题刊发我校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及成效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5日
作者:刘健华
编辑:董治安
来源: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近年来,我校聚焦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资源,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校城共生,服务地方经验和成效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2月1日,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24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我校校长吴郭泉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系统介绍了我校大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近日,《广西教育信息》〔2024〕第10 期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多措并举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专题刊发了我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经验及成效。

文章指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主动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校地融合,促进城校共生,大力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文章重点从“加强校地共振,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深化城校共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共建,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我校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成果。

《广西教育信息》是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搜集广西教育领域重要信息、供教育决策参考的内部刊物,该刊物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全文内容: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多措并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主动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校地融合,促进城校共生,大力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加强校地共振,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

一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聚焦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服务碳酸钙千亿元产业,新增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国高校第五个);适应现代设施农业和黄金珠宝等特色产业发展,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以及产品设计等专业;对接新兴产业壮大需要,整合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和自动化等4 个专业类的11 个本科专业,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形成“地方味十足”的食品、材料、康养、教育等特色专业集群6 个,拥有5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 11 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是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学校作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以校企“八个共同”要求推进产教融合,以“两院一体”模式与龙头企业共建广西六堡茶工匠学院等12 个行业学院,获批碳酸钙、康养旅游、装配式建筑等 3 个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由五年前的70.11%提高到2023年的 79.53%,学校连续 7 年获评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614 项。学校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 项、一等奖9项等,先后两次进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300强。

二、深化城校共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聚焦产业升级创建学科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建设特色学科,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连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等,先后建成支撑贺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 个广西一流学科,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平台,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17 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度得到显著提升。二是聚焦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难题。围绕地方千亿元产业,五年来学校制定碳酸钙、装配式建筑等行业地方标准 16 个,获授权国家专利566 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25 项,其中《鲜食“中田”大山楂良种的选育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高附加值碳酸钙材料绿色制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均获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承担横向科研项目792项,破解了马蹄、山楂、香芋等广西特色果蔬保鲜和深加工关键技术、高附加值碳酸钙材料绿色制备成套技术等一批产业难题。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增添发展动能。与贺州市各县(区)共建村镇学院,与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组建30余支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近 30 个乡镇服务作物栽培管理5000余亩、病虫害防治 2300 余亩,产生经济效益1500 余万元。近五年通过招录公费师范生,为贺州市“定制”培养乡村教师1299人;开展乡村教师技能培训 105 次,培训贺州乡村教师5466人次。

三、推动文化共建,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创建南岭民族走廊族群研究院,建成国有备案的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入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形成“一院三馆两基地”文化平台体系。近五年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接待入馆人数 50 余万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学报》的“语言学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研究”2 个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桂东北地方方言地图集》通过验收。二是培育优秀文化作品。在育人过程中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得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瑶蓝之旅》项目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学校成为广西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扫一扫分享本页